稳增长背后:江城内涵式发展谋求“弯道超越”

发布时间:2012-08-13 浏览次数:8896

连日来,各地经济“半年报”相继出炉,芜湖上半年实现GDP854.14亿元,同比增长13.8%,连续第10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一,为今年“稳增长”重任交上一份出色的“期中答卷”。

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,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,我市依然保持清醒,暗自攒着一股“弯道超越”的拼劲,希望在确保全年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实现全面转型。“芜湖发展到现阶段,必须调整思路,发掘经济发展的新内涵。在经历了粗放式发展的‘量’的积累之后,迈向以内涵式发展提升‘质’的新道路。”

夯实“多点支撑”基础

我市上半年经济之所以能逆势上扬,关键得益于“多点支撑”的格局,提高了抗风险能力。在支柱产业中,尽管汽车、电子电器产业增幅受市场影响有所下滑,但材料产业呈“异军突起”之势,产业增加值增长25.6%,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4.4%。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更是及时“补位”,产业增加值增长38.7%,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0%。不同产业的表现“有起有伏”,却能保持整体均衡,有效降低了单一行业波动对全市经济运行的影响。

市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,一系列调结构、促转型行动,直接促成了“多点支撑”格局的形成。我市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时,把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确立为“首位产业”,实施“首位扶持”一揽子政策,不仅对重大项目实行“一事一议”,还在用地、项目贴息、财税政策、贷款担保、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,为项目顺利建设提供保障。目前,全市汽车及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661家,上半年实现产值822.16亿元,占规模工业的42.4%。全市重点谋划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产业5亿元以上项目94个,总投资1602亿元,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2个。

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的理念贯穿我市产业转型始终,指导着各县区、开发区优化产业布局、提高项目层次。无论是全力打造“首位产业”,重点培育电子信息、节能环保、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抑或发展金融、文化创意、服务外包等五大现代服务业,我市一直按照“实行错位竞争,培育特色产业”原则,明确各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主导产业,形成了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为龙头,其他产业有序发展的生动格局。

“弯道”之处巧亮妙招

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,芜湖多年来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3条经验再度发挥重要作用。这3条经验分别为:历届党委、政府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;勇于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;广大市民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和宽容精神。

自去年开始,市委、市政府密集开展开发区、企业调研,强化经济运行调度,陆续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、“首位产业”发展等一揽子扶持政策,建立“一企一组一策”帮扶机制,全面展开银企、用工、产销对接,着力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各种困难。政企合力,抱团取暖,增强了企业在芜发展的信心。企业生力军阵容一再扩大,半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5户,实现工业增加值35.75亿元,增长贡献率达34.4%,为经济平稳增长提高了重要保障。

行至弯道,面对资金、土地、劳动力、节能减排等转型压力,我市各产业载体也“各出妙招”破解难题。有的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,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起步载体和产业转移过渡厂房,配套融资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,放大“寸土寸金”效应;有的积极完善金融体系建设,大力引入商业银行、风投和创投基金等,为中小企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拓宽融资渠道。上半年,我市竣工标准化厂房70.4万平方米,通过“腾龙换鸟”和用地专项清理,盘活工业用地3627亩。这些探索丰富了我市创新实践,为转型发展注入源源活力。

重大项目推动科学发展

记者了解到,进入下半年,各级政府投资仍将重点向基础设施、社会事业、民生工程、公共服务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倾斜,充分发挥对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惠民生的积极作用。全市今年各级政府安排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有93个,计划投资98.6亿元;继续设置4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不少于1亿元的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;全市39项民生工程、40个各类社会事业类项目,预计总投入将达到123亿元。为推动江北城市化进程和跨江联动发展,我市还设立了跨江发展专项资金,重点项目和配套资金向江北地区倾斜,江北地区市级资金配套标准高于其他地区10%以上。

按照进度计划,一批事关芜湖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有望在下半年获得突破性进展。我市将尽早开工建设芜湖长江公路二桥、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大桥、芜湖火车站改扩建工程,完成新兴铸管搬迁改造核准,加快推进芜湖民航机场、青弋江干流加固、裕溪河治理项目前期工作。继续推进宁安城际铁路、合福铁路、青弋江分洪道、芜申运河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奇瑞重工、东旭液晶显示玻璃基板、华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。同时,结合我市“十二五”规划和2013年中央投资安排方向,及早谋划一批新项目,充实重大项目库。